文房十八摩(9)--印章 说到印章这个词有点专业,一般老百姓把这个玩意称之为图章。而据我所知,皇上用的叫御玺;官府用的叫官印;老百姓用的才叫图章。封建王朝最讲究的就是“传国玉玺”,我不知道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代更迭,会不会有一方亘古不变的“传国玉玺”?但我想至少在中华民国和人民共和国,是不会沿用那枚传国玉玺了吧。 记得在陈毅元帅的赣南游击词里有一句“贼子引狼输禹鼎”旁白注释:禹鼎又称九鼎,夏禹所铸,象征国家主权。我以为所说的传国玉玺,实际和禹鼎同是一种象征意义。虽然是一个器物,但它特定的含义,更是代表一个国家,一国疆土,国家主权。所以国家的印章,更多的是内涵意义大于实际用途。 这一阵央视也播出了类似的节目,有一个节目是讲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的印章。说一个国家的名字可能不被刻成印章,而一个国家的政府图章,就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印章。当然不能像封建王朝,以朝代名号“康熙”“乾隆”的印章作为“国玺”,不过有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印章,就不得而知了。这枚政府印章的刻制,是由工艺美院当时的一位副教授篆刻,由周总理审批。 再就是公章,也就是政府机关用的印章。在中国刻制公章是特行管理,而且好像有规定,圆形带边标准字体的图章,没有主管单位的批准,刻字社是不准制作的。而私人图章,就不在此例。我有一枚私章。章料是文革期间从老师办公室捡到的,是一款铜狮子印章,当时学校乱成一锅粥,公德丧失,老师也找不到了,也不再讲究拾金不昧的美德了。而后上山下乡的时候,我就到地安门刻字社去刻了自己的名章。印象很深:磨去上面的字,取一个字工钱(4角钱)。刻三个字,每个字4角钱,总共一元六角钱。我当时用的是隶书体。到了东北兵团,领工资的时候,不时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惊讶,不过在返城之后,就找不到了,成为了文革记忆的又一个故事。 既然说到公章,也就再唠叨几句。改革开放时提倡精兵简政,记得那时展示一个批件,上面印上几十个公章是司空见惯的。于此繁杂庸冗的例行公事,老百姓也是猫有猫道,结果刻制萝卜章、土豆章的事情层出不穷,当然这是违法违规的。我也有过这种违规经历:当年王府井大街,自行车出入,给每个单位限量发放一些自行车通行证。车多证少,天无绝人之路。我就斗胆绘制了一些假通行证,用砖刻的图章印上去,放在朦胧不清的塑料票夹里,鱼目混珠。虽然不到犯法违规的地步,也因此交结了一些普通的苦于无自行车通行证的朋友,成为了当年一件越轨趣事。 兔年 处暑 京东 云深阁
|